乡土桐城|踏遍万水千山,最念还是青草的千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天渐渐寒了,家家户户的小火锅都“突突”起来了。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在香气袅袅升腾的火锅中一定不会缺少豆腐或者千张。在氤氲的香气中,我总忍不住感叹:没有老家桐城市青草镇的千张嫩和,没有青草千张的豆香味浓,没有青草千张细腻,甚至没有青草千张的色泽好看......

虽然我离开青草五年了,这舌尖上的美味怎么也忘不掉。毕竟,我在青草工作了17年。山水青草,梦中江南啊!

千张,也称百叶、豆腐皮、干豆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传统豆制品,也是青草的一项传统美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代的诗词里面,有“香油煎鯗鱼,豆油炒千张”这样的句子,说明千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道常见的美食。青草千张,皮薄如纸,豆香怡人,四季都有、老少皆宜的一种食材。

青草古镇居民挂在嘴边的是“魏家千张”,它的特点是薄、软、香、韧,吃起来非常清爽可口。常常头天晚上就被预定了,早上稍微去迟点就只能等第二天了。千张好吃,但制作特别不容易,程序繁琐,工艺要求高,不是谁都能做出来的,也不是谁做出来的的都好吃。

制作第一步是选豆。要选择籽粒饱满的黄豆,挑去杂质,再挑出坏的,生虫的黄豆。制作第二步是浸豆。要用甘甜清澈的老井水来浸泡,自来水不好。浸泡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确定。冬天,时间稍长,夏天时间短,待黄豆充分吸收水分后就可以了。

第三步是磨浆。浸泡好的黄豆用机器研磨,一边磨一边加水。加水根据一定的比例,水加多了,豆浆稀了;水加少了,豆浆稠了,都不行,这量的控制就需要师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决定。一定得添加井水或者大沙河里的河水。青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清水秀。又是有名的“口罩小镇”,没有工业污染,当地的生态保护力度大,大沙河如玉带一般穿过,水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质极好。这也是青草千张口感好、香味醇的关键。

第四步就是筛浆。用特制的纱布做滤网,倒入豆浆,不停翻动,洁白浓稠的豆浆从滤网下流出来,网里剩下的就是豆渣了。筛浆时,磨好的豆浆搅拌均匀,摇晃木架的幅度要大,这样滤出来的浆液才均匀。筛好后用分浆机细磨,进行二次分浆,二次分浆后再将得到的浆液重新倒至纱布滤网中再次筛浆,这样一共筛浆三遍。这就是青草千张口感细腻的关键一步,这样慢工出细活,筛出来的豆浆才足够细腻、绵柔、醇厚。

此时的豆浆还是生浆,要放到大锅立煮,这是第五步叫烧浆。大火煮沸后,乳白色的豆浆在锅内翻腾,整间作坊都弥漫着黄豆的香味和柴火的气息。烧浆之后,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点卤。这一步直接关系到豆腐的成败。将烧开的豆浆倒到大石缸里,按比例添加石膏点卤,点好之后,盖上,静置,让豆浆和石膏发生化学反应,耐心等待一会,醇香绵密的豆腐脑就成功了。点膏时心浮不得,气躁不行,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够,要求特别高。一般人家做豆腐到了这一步,都是请有经验的老师傅来。老师傅眼力好,心细,经验足,功夫到家。

记得小时候过年做豆腐,都是我的母亲。我在边上帮忙磨浆、筛浆、烧浆。到了点卤这个环节,母亲是左算右算,左想右想,手里石膏水调了又调,喃喃自语:不能多了哦,也不能少了哦,这样差不多了吧。然后一手小心地将调好的石膏水慢慢倒入豆腐缸,一手拿着长柄铁勺在缸中慢慢搅伴,不能慢,也不能快,要搅得均匀到位。一边还要细观豆腐花的状态,及时调整点卤量。每次这时,母亲都如履薄冰,虽是寒冬腊月,母亲却满头大汗。点卤完成,看到效果很好,大功告成,母亲长舒一口气,盛给我们一人一大碗加红糖的豆腐脑。

豆腐谐音“都富”,过年豆腐打得又多又好,就是个好兆头,预示着来年顺顺利利。如果石膏点多了,不仅豆腐出得少,豆腐老了,也不好吃;石膏少了,豆腐太嫩了,不能成型,易破碎。年豆腐打得不好,那一年家人心里都有阴影,担心着来年不是很旺。虽然这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趋吉避凶是人的本性,都希望自家的年豆腐打得又多又好,能有个好兆头,讨个好口彩。

豆腐脑做好了,就可以制作千张了。将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倒至盆里搅碎,再倒到铺好了纱布的模具里,摊平,摊均匀,然后用纱布包好。再换一层纱布,浇一层豆浆,摊平,包好。这个过程全部人工完成,最耗费时间和人力。反复数次之后,全部包完了,就可以用重物将盛满了豆浆的模具压实,控出水分。控出水分的力道和时间完全取决于师傅的经验,过快不易成型,过慢则口感不佳。

等到时间合适,水分控干后,就可以打开纱布,揭下成型的千张。成型的千张薄如纸张,色泽均匀,散发着黄豆的醇香。由于纱布有网眼,所以在千张表面留下了细密均匀的凹凸,造就了千张的独特外观。

古镇几家开豆腐店的一直坚持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千张味道醇正,软硬适度,成为了街坊餐桌上必备的一道美食,也是青草的一道招牌菜。

千张丝炒韭菜、炒辣椒丝、炒肉丝都可以,肉汤煮千张、或者就是水煮千张也很美味,最好的是烧火锅,无论鸡、鸭、鱼、肉,千张都是百搭。肉有了千张,少了些油腻,千张有肉,多了滋味,这千张无论与哪种食材搭配,无论放在哪里,都能相得益彰,都能展示自己最好的滋味。

民间的谚语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磨豆腐在外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磨好豆腐出来售卖便是。然而其中繁琐的制作程序,过重的劳动强度,耗费的时间量太大,让许多人难以支撑。每天黄昏就得把浸泡好的黄豆拿出来磨浆,再过滤筛浆,煮浆,到点卤,趁热把点化好的豆腐脑倒入模板,一块块的包好,忙忙碌碌中天就已经亮了。夏天,气温高,站在锅边,热气熏蒸,身上的衣服一直一挤,汗水就滴滴哒哒了。这时,人又闷、又热、又累,还不能休息,得抓紧去卖豆腐。如果上午没有卖完。下午要接着卖,中间就无法休息,紧接着就开始挑选黄豆,浸黄豆,磨黄豆......色泽鲜亮的千张散发着醉人的豆香,吃到嘴里更是多滋多味,可看看制作千张的这双手,却又黑又粗,骨关节也变形了,指甲也缺了。掌心布满大大小小的深深浅浅的裂痕,即使他们立起身,他们的腰也是佝偻着的,半天都直不起来。

现在做豆腐的基本都是老人了。他们的儿女们早就在城里安了家,要接老他们去享享福,可他们去了,不到一个月又回来了。一来,一生劳作惯了,闲下来骨头更痛;二来,丢不下这些老街坊,他们吃惯了他家的豆腐千张了,嘴刁,别人做的吃不惯,等到哪天自己实在干不动了才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