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为了促进青少年对于鲎和滨海湿地的了解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美境自然(BRC)与北海市实验学校,国际学校合作,在校园招募学生成为鲎卫士,通过校园鲎饲育,文艺创作,社会宣传的方式参与到鲎和滨海环境的保护中。2015年11月28,29日,由美境自然主办,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项目,台湾湿地学会,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合办,工作坊在北海红树林研究中心正式举办。首先,由陈章波教授进行题为“我们从鲎学到什么?”的报告。我们通常在讲鲎的作用时,会提到人类学习了它的复眼的感光结构,它的血液,它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印记。但陈教授讲述了他与鲎数十年来的“交情”,让他学到的还有沿海环境的转变,更有如何从鲎的经验教训学起,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陈教授言简意赅的生态复育秘诀,汉语部分是概括性的总结,英文部分是简要的解释。钦州学院的廖永岩老师介绍了我国鲎的种类和分布,并且展示了他在研究后的近二十年间,自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在向政府和媒体呼吁,宣传鲎保护的重要性。廖老师也讲到,如今能有这么多人关心并投入鲎的保护,也是让他倍感欣慰的一件事。如果说到中国鲎的大规模孵化饲育,陈瑞芳老师是首屈一指的专家。陈老师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确定了中国鲎人工繁育的水质条件,包括鲎的耐盐,耐温范围,氨氮耐受性,和室内饲养的种种细节。相对来说,作为一种海岸带大型底栖生物,中国鲎有着较高的温度和盐度耐受性,这让它在多变的滨海·环境中能够长久地生存。工作坊如果只是专家授课,对于以初一为主的学生来说,可能再有趣的分享也会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28日下午的观察与设计环节,我们特意提供了一龄的幼鲎给学生观察,绘画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