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诞礼仪,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俗。所谓五福寿为先,《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不但寿排在第一位,而且“康宁”、“考终命”等也与寿有关,可见长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寿诞礼是人生的荣典,中国人从求寿图存的现世观和生命观出发,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一整套庆寿礼仪和庆寿风俗。
仙境觅灵药
霞举飞升 长生不老
古人追求长生、升仙而幻想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传说,不死药生长于两个地方,一是东方渤海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一是西方的昆仑山。由此,演绎出了昆仑山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和徐福东渡的历史典故。
王母西升 蟠桃盛会宴群仙
民间祈寿,往往拜祭王母。王母本名西王母,得名与她最早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有关,道教又称她为金母。王母成为长寿吉祥神,主要在于她有两样法宝,一样为不死药,一样为长寿蟠桃。
昆仑山即西王母诞生之地。《吕氏春秋·本味》记载:“菜之美者,昆仑之蘋,寿木之华。”高诱注:“寿木,昆仑山上木也;华,实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昆仑山盛产寿木,西王母便是这种不死药的提炼者和掌管者,而且由此成为赐长寿之神。
随着西王母由昆仑山神升为天神,不死药的产地也由昆仑山移到了月宫。提炼不死药的寿木也有了具体所指,这就是月中桂树。《说文解字》说:“桂,江南之木,百药之长。”出于对桂树药物功效的崇拜,古人为桂树涂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编造了种种神话传说。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ó)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传说,吴刚伐桂树随砍创口随合,意味着桂树为不死树。
桃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物,先秦时代已用桃木驱邪。随着桃的神灵观念的发展,又产生了仙桃令人长寿的传说。据传,西王母的桃树结果实周期越长越能增寿:3000年一熟的桃,花微果小,人吃了成仙成道,体健身轻;6000年一熟的桃,层花甘实,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9000年一熟的桃,紫纹细核,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蟠桃盛会的传说是王母桃信仰的衍生物,王母拥有长寿仙桃,便经常在桃熟时节召开蟠桃盛会,招待各路神仙。明朝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写悟空偷桃,则用小说的笔法戏谑地描绘了蟠桃盛会。
徐福东渡 海外蓬莱别有天
徐福东渡传说是浙江省慈溪市,象山县汉族国家非物质文化民间传说之一。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fú)岛,纵情游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徐福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于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徐福东渡,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壮举,但由于徐福第二次扬帆东渡一去不归,致使这次航海事件带上了神秘色彩。
坛前拜寿星
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中国历来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表明中国人将延年益寿看作人生最为吉祥幸福之事。为了祈求长寿,表达长寿的愿望,人们除了探索种种长寿的诀窍、方法外,还人神化了寿星以供膜拜。
仙翁掌运 南极老人为寿星
寿星是寿神中影响最大的神灵,其原型为星宿。寿星所指星宿有两种说法,一说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即角、亢二宿,郭璞注《尔雅·释天》载: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这是说,寿星(角、亢)列众星之长,所以主长寿。另一说以寿星为西宫的南极老人星。唐朝,将角、亢与南极老人星都当作寿星,并设坛合祭,从此,两种寿星崇拜遂合而为一。
寿星的人神化与祭祀风俗有关。由于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寿星遂定格为一拄长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时的寿星像是“扶杖立”,“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明朝,寿星长头短身的形象逐渐突出。《西游记》所描绘的寿星为“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近代以来,寿星的形象更具喜庆色彩,深受百姓喜爱。寿星为一位白发老翁,白须飘逸,长眉间运着慈善,手持龙头拐杖,最突出的是酷似仙桃的脑门,民间称为“寿星头”。
麻姑献寿 绛珠河畔酿寿酒
过去为老人祝寿,还有男女之别,女寿星图通常画的是麻姑,如《麻姑献寿》。麻姑美如天仙,作腾云驾雾状;或作飘然行走状;或双手托盘作奉献状,盘中一壶美酒,几枚仙桃,酒是自酿长寿酒,桃是王母娘娘所赠寿桃;或肩荷一细竹枝,上挂一壶美酒,一童子背一巨大的仙桃相伴相随。不管哪种麻姑图,桃和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因为桃和酒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便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
麻姑成为寿星,还与王母娘娘有关。传说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诞辰,举办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齐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邀麻姑同往。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就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寿酒,献给王母。王母品尝寿酒味道甘美香醇,便册封麻姑为女寿仙,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
麻姑为长寿的象征,麻姑图像是人们祈求长寿的吉祥物,至迟在明代出现的“麻姑献寿图”,就是人们用作祝寿的礼品。民间还有诸多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吉祥纹饰图案,彰显着中国人延年益寿的祈愿。
雅室祝寿庆
喜庆堂会 福寿如意
寿诞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寿诞礼仪还不甚完备,但是这类仪式已经比较盛行。如《诗经·豳(bīn)风·七月》云:“跻彼公堂,称彼兕觥(sì guāng),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有“如南山之寿,不塞不崩”的记述,表明当时不但已经有寿诞礼仪,而且做寿时还有要表达祝福的习俗。
寿诞礼仪 龟鹤呈祥戏庭沼
至汉代,尊老敬老成为流行的社会风尚,因而做寿仪式也日渐完备。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做寿礼仪。唐宋时期,则是做寿礼俗发展的高峰阶段。到明清时期,几次规模空前的寿诞盛会,使民间祝寿风俗更加兴盛。
寿诞礼仪在各地都有不同特色,一般来说,男子办虚岁,女子办实岁,整岁生日要比其他年份办的更为隆重。做寿礼仪比较繁复,讲究的人家通常在寿诞前一天就开始做寿,称为“暖寿”。寿诞当天,会设置寿堂、摆好寿烛、挂上寿幛,张灯结彩等待仪式开始。寿堂的布置一般是在正厅墙壁的中间悬挂南极仙翁或瑶池王母或其他象征高寿的画轴,,桌上摆寿桃、寿糕和水果等物。
,接受亲友宾朋的祝福和晚辈的叩拜,称为献寿。献寿仪式结束后,主人家摆开寿宴,大家依次入席,品尝寿桃、长寿面等食物,富贵之家还会请来戏班表演,以增加热闹喜气。
喜庆堂会 一派仙音天宫绕
北京旧时的庆寿堂会,吉样开场戏照例要演《八仙上寿》和《天官赐福》,通常这两出戏由戏班班主、配角演员同时上台表演。
《八仙上寿》是一出昆曲南曲戏,由老生扮福星,大冠生扮禄星,老外扮寿星,小生、老旦、正旦、贴旦、净、末等扮八仙,各拿八宝敬献寿星。乐队武场起帽子头,由文场用大唢呐吹起《园林好》曲牌,八仙神仙合唱。接着,由福、禄、寿三星领唱,南曲【山花子】、【大和佛】、【红绣鞋】、【尾声】等一套曲子。唱完“寿筵开处风光好”之后,由“三星”率“八仙”走下戏台,面向寿堂中的本家寿星,合唱:“争看寿星荣耀,羡麻姑玉女并超,寿同王母年高……”
《天官赐福》是一出昆曲北曲戏,又称《赐福》或《大赐福》。
照例,由老生份成天官,老外、小生、贴旦、净、丑分别构成牛郎、织女、寿星送子张仙,增福财神和八位仙女、八位拿云片的红龙套等角色。开始,由天官和众神仙在乐队武场大锣长尖的伴奏下上场。乐队文场复以大唢呐伴奏,出天官独唱第一支北曲。唱罢,接念定场诗:“瑞霭祥光紫雾腾,人间福主庆长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聆听着喜庆的堂会,仿佛置身于凌霄紫府、蓬莱仙境,画堂寿日多喧嚣,为寿诞增添了乐声滔滔。
寿宴食俗 筵中玉馔添福寿
广开寿宴是做寿时的重要环节,有时富贵人家甚至会摆出流水席。先秦两汉时期,做寿的礼仪还不完整,只是在举行宴饮、庆贺活动时“献酒上寿”,在敬酒的时候表达祝愿。后来,寿宴就逐渐成为做寿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献寿仪式完毕之后,人们依次入席,共饮寿酒,吃长寿面,祝福寿星长命百岁。寿宴中寿桃、长寿面等食物必不可少。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孙膑的老母80寿诞之际,孙膑的师傅送了一个仙桃给孙膑带回去为母亲上寿。没想到孙膑的母亲还没吃完桃,白发就逐渐变成青丝,容颜也变得年轻了。人们听说此事,也想让自己的父母长寿健康,便都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可鲜桃的季节性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里,便用面粉做成寿桃,或者请画家画寿桃图,献给父母拜寿。
做寿时,还有要吃长寿面的食俗。面条形状比较长,而且“面”与“绵”谐音,容易使人联想到寿命的绵绵不绝,表示延年益寿。人们为求吉利,就在做寿时赠送长寿面给寿星祝寿,祈求获得长寿。寿面一般1米长,每一束约百根以上,盘成塔形,顶部插上寿字,再在上面罩上红纸作为寿礼,敬献给寿星。通常准备双份,在祝寿时把寿面置于寿案之上。寿面是过寿时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民间观寿俗
鹤寿松龄 彭祖无极
被邀请来参加寿宴的亲友宾客,往往都会备一份礼物作为寿礼。寿桃、寿烛、寿联和寿图等都可以用作寿礼。一般,寿礼上都会加上些象征长寿的图案,如松柏、龟鹤、寿星等,都是与长寿有关的吉祥物。
福寿祥瑞 青鹿衔芝呈瑞草
民俗年画《寿星图》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图上那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人们视之而心旷神怡,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寿星图》中还点缀有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长寿的主题。
桃被视作祝寿吉样物,广泛地应用于民间祝寿活动或民间工艺美术之中,常见吉祥图案有“五福捧寿”、“福寿三多”、“福寿如意”和“蟠桃献寿”等。
柏与松并称,同为百木中的佼佼者。民俗观念认为,柏有驱凶辟邪的功效。因此,民间有清明节插柏枝辟邪祈福的习俗。在吉祥图案中,松与柏一起构成了“松柏齐寿”形象,以表达延年益寿的主题。
据传,鹿为长寿的象征,葛洪《抱朴子》记载“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等说法。由此,鹿成为祝寿的借喻。在吉祥图案中,有以寿星与鹿为伴象征祝寿的形象。
民间祟尚丹顶鹤,这种鹤亦称作白鹤,仙鹤。鹤的叫声嘹亮,故有“鹤鸣九皋,声闻天下”之说。古代认为,鹤仅成长定形就得1600年,所以被人们视作“吉祥”、“长寿”的象征。
寿石实际为石头的雅称,因石的寿命无限而得名。寿石之名的出现,既与中国民间自古即有爱石习惯有关,又与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模拟有关,还与人们浓厚的延年益寿观念密切相关。作为吉祥物,寿石主要出现在吉祥图案中。
寿联雅趣 尺素之间祝词妙
寿联是一样常用的寿礼,一般分为自寿联和贺寿联两种。自寿联的内容往往诙谐有趣,讲究以自嘲的笔墨抒发个人志趣情怀或是感慨人生心得,通常写得文雅又个性鲜明的为上品。
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60岁时作自寿联:“常如做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读来,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却又妙趣横生。
一副贺寿联往往既能表达祝福,也称颂寿星的生平业绩,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祝寿礼品。乾隆皇帝80寿庆时,纪晓岚所写的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既庆贺了乾隆的80大寿,又点出他在位55年国泰民安的功绩,使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悦。
寿诞礼仪发展到今天,有许多繁复的仪式已经消失,但是在生日当天表达祝福、庆贺生辰和祈求长寿等做寿的内在意义却依然存在。摆寿宴、送寿礼、吃长寿面等传统礼俗又融入了许多时代元素,让寿诞礼俗更加喜庆欢愉。仅就寿庆而论,子女表其孝,弟表其悌,友表其义,而共同表其礼,庆寿礼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关怀和礼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