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的龙鱼发色,都有不同的讲究

点击上方“龍呤虎啸之巅”蓝色小字关注


龙鱼的成长与龙鱼的发色问题概念一直较为狭窄,这个问题也是由来已久,关于不同龙鱼饲养观念的理论众说纷纷,下面就跟广大鱼友进行下讨论也分享下我的经验。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龙鱼的成长不同阶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以便对应不同的发色时期。个人认为,成长的不同阶段至少可以采取两个不同标准进行划分:体长 和年龄。其中时间的流逝是匀速的,但体长却可以由于不同的饲育方式而存在较大出入。

我们设以中等的速度进行饲喂,则可以大致分出以下两套标准:

0CM—10CM 2个月

稚鱼期

10CM—16CM 3个月

幼鱼1期

16CM—20CM 4-5个月

幼鱼2期

20CM—28CM 6-9个月

中鱼1期

28CM—35CM 10-15个月

中鱼2期

35CM—45CM 16-18个月

中鱼3期

45CM—55CM 24-28个月

成鱼1期

55CM以上 28-36个月

成鱼2期

36个月以上

成鱼3期


在上面时间表的基本面上,我们可以将慢于此表的饲养方法称为慢养,反之称为快养。同样质量的鱼在此二种饲养方法下诱导出的表现可以大相径庭的。而红龙系统与金龙系统的情况又呈现出一些不同,再加上饲育导向的差异,故此两种系统的养育观念不宜混同。 




首先,人们对红龙系的体形方面具有“大”的要求,这奠定了红龙饲育的基本点和主流。而此经验被很多人推而广之,运用于几乎所有品种的饲育上,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通说。


那么,慢养和快养的收效是什么呢?


慢养,对发色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修框凈底。说的详细些,因为单位时间内发色的进行是匀速的,所以越小的鳞片面积意味着越密的色素细胞排列。所以慢养下的鱼红色、金色相对浓厚致密,过背的速度也相对显得快些。

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对吃框的认识。事实上,“吃框”的“吃”字是一个容易给人带来误导的提法。其实鳞片的外侧“框”上的色泽并不主要是随着成长向内侧发展,相反是不断发色于新增的外侧鳞片上,只有小量的色素以非常缓慢的速度以“喷洒”的方式发向鳞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长的快的鱼更容易成为粗框。




相比之下,慢养使得发出的颜色绝大多数都层层累积地堆积在鳞片外缘的同一区域,框看上去自然就金一些、红一些;同时伴随底色区域色素细胞的累积,鳞片整体看来就更具有镜面感和层次感。


反之,快养的情形下,由于鳞片面积增加迅速,所以色素细胞往往达不到“堆栈”的程度,只有薄薄一层,所以鳞片的立体感、镜面感和层次感都会与慢养情形下相去甚远,并更容易在不同色素交汇处形成交融的现象,根据色彩学的知识,颜色混合越多亮度、纯度越低,所以色彩质感比较“花”。 

很多人认为快养后等待色彩补齐的方式是一种能够二者兼顾的方法,但事实上,最终达到的结果仍会有较大区别。因为快速生长下,鳞片的大部分面积已经被发出的颜色占领,而底色的覆盖性远不及发出的金色或红色,所以一般在经年后培育出的个体往往发色面积广大而底色模糊。


同时就过背金龙而言,快养下发出的金色往往偏黄,而相对缺少反光感,或是呈现出牛奶质感的淡金。这就是为什么龙鱼场的采籽过背种鱼往往呈现出一片淡金发色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种鱼为提高产量往往并不限制其生长;而展示用鱼往往采取慢养手法(包括许多参赛鱼都是两岁时只有30CM)。




此图是衡量生长节奏的方法,眼睛比例越大,陷入红线区域越深,与头顶距离(绿线)越短,则越为慢养。这种方法可以量化地比对出不同的饲育节奏。

- 投稿邮箱:280584763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