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叙述者付福禄几十年来专门从事各种新式的驾驶测试工作,在工业部门和军中享有“中国驾驶第一人”的美誉,、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人作汇报驾驶表演,并编写了大量教材
初识
1955年3月1日,我在18岁那年光荣入伍,在第一学校学习时,开始接受成为一名驾驶员的必要训练。在正式驾驶训练之前,基地领导要先组织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参观驾驶表演,先让我们直观地初步了解一下的面貌和性能,然后再让我们轮流上车接触这个庞然大物。记得第一次看见的那天是在第一学校的车场上,九辆“一”字形摆开,当时的直观印象是这些庞然大物高高仰起威武的火炮,在我面前隆隆驶过,听着那振耳欲聋的轰鸣声,看着那被扬起的滚滚烟尘,我觉得当一个兵,将来在战场上驾驶着这样的钢铁巨兽冲锋陷阵,真是威风。现在每每想起来,激动的心情还会油然而生。
听教员说这是一个连的车辆,我们排长把队伍带到一辆跟前,成一排横队站好,他下达了“立正”的口令后,跑步来到了李教员的面前,立正敬礼后说:“报告教员同志:四营二十二连二排学兵全部到齐,请你讲课。”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站在了真实的跟前,心情无比激动,真想立刻一步爬上去看个究竟、摸个痛快。李教员说:“我们面前的这辆,就是苏联的T-34中型,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最著名的。在广阔的战场上,在惊心动魄的大战中,它力挽狂澜,横冲直闯,所向披靡。库尔斯克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在一个月的会战中,双方先后出动了13 000辆和自行火炮,在战斗中,它击毁了无数辆德军,苏联红军使用它从莫斯科附近,一直攻打到德国,解放柏林,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
这种性能优越的苏式T-34中型,在我们军队已经拥有两、三千辆,是我装甲兵部队的主要装备,也是我们学习训练的最主要的种类,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驾驶着这种,在与美国的M46中型、M26重型的较量中屡立战功,涌现出215号“特等功臣”车等一批功勋,给了美国部队沉重打击,立下了卓越战功。
T-34战斗全重32吨,乘员5名,发动机功率500匹马力,在公路上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越野平均速度2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最大上坡度30度,侧倾坡度25度,通过垂直墙高0.73米,越壕宽2.5米,涉水深1.3米,火炮口径85毫米,弹药基数56发,射击速度每分钟3~4发,直射距离1 000米左右,安装并列和航向机枪各1挺,口径7.62毫米,机枪弹2 000多发,并列机枪可以与火炮随动,与火炮一起可360度旋转,既可电动也可手动,
是矛盾合一的,既有强大的火力,又有坚强的防护力,还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在战场上运用发动进攻和追击敌人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兵,必须经过艰苦地磨练,要准备吃苦,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多种训练科目,理论和实际操作都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驾驶员。
我们先初步参观一下。其中五班进入车内参观驾驶室和战斗室,挤不下的人在车外观看;六班参观传动部分和发动机部件;七班参观车体;八班参观行动部分。每20分钟各班交换一次参观位置。随着排长的一声令下,我们如同群猴爬山,各显身手,手忙脚乱,出尽了洋相。有的人两手还没有抓牢,脚下还没有蹬稳,就急着往上爬,想着一步登天,反而摔了下来。小胡身手骄健,动作迅速,很快就爬到了炮塔顶上,他想第一个进入之内,抢占有利位置进行参观,但是他还不懂进出炮塔的要领,一头就从车长门钻进了炮塔战斗室,脑袋顶在了车长的座位上,造成头朝下脚朝上的倒栽葱状态,双脚在车长门外乱蹬乱踢,不能上下,卡在了那里。这时赵二憨手急眼快,立即用手抓住了他的脚脖子,稍一用力就把他从车长门内提了出来,然后又把他轻轻地放下来。
无独有偶,这时车前也有人头朝前地往驾驶室内爬,这样虽然也能勉强进入车内,但是这样进入实在是太笨拙、太费时费力了。李教员看见他这样进入驾驶室,也禁不住笑了起来,笑过之后,给我们做了从驾驶室进入车内的示范动作。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只见他右手抓住的左(按的前进方向区分左右)牵引钩,左手抓住驾驶窗口盖的上边缘,俯下身子,左脚蹬住右侧翼子板与车体的结合处,右脚一蹬力,双脚腾空旋起,身体一转,双脚就自然流畅地进到了车内,身体再向里一缩,就稳稳当当地坐在了驾驶员的座位上。然后,他又以相反的动作顺序,先从驾驶窗口探出身子,用左手抓住左牵引钩,用右手按压住驾驶窗口盖,全身一用力,从窗口抽出身子,在空中一旋,就直接跳到了车前的地面上。出入窗口的动作是那么干净利落,潇洒自如,我们都看呆了。
有人问教员:“老师,跑的这么快,行动起来有这么大的动静,它比拖拉机的劲头大多了吧?若是让它耕地,它一定能同时拉很多个犁吧?”看来这位新战士一定是从农村来的,因为他的问话是三句不离本行。还没等教员回答,有的人就抢着说:“你那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太大才小用了,要是让我说呀,把它的两条大链子卸掉,装上火车轮子,它准能当火车头用,你没见它那个精神劲呀,爬山越岭过障碍,浑身真有使不完的劲。”李教员回答说:“是的,比拖拉机的劲头要大得多。你们现在是兵了,今后要练习说军语,劲头的大小是用功率来衡量的,刚才我已经说过了,T-34发动机的功率是500匹马力,上的两条大链子叫做履带,跑起来‘动静’的大小,应当说运动起来声音的大小,在发动进攻和追击时,这种声音会给敌人很大的震撼力。”
测试越南赠送的M48
第一次登上了
高仰的炮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有人用手抚摸着炮管问:“老师,这大炮能打多远呀?”教员回答说:“这个大炮叫炮,也可以称为火炮,炮的最大射程可达1万多米,可以对远处的敌人阵地或步兵群进行射击,在它的1 000米左右的直射距离之内,打的是最准,其偏差一般不超过1个目标体形。”我们在新兵连的时候只用过枪,对炮的概念不强,大家听完教员对炮的介绍,都觉得火炮太神了,威力太大啦。接着有人又问:“老师,这炮能打飞机吗?”教员回答:“因为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和地面目标,炮的最大仰角比较小,所以它直接打飞机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在与T-34同期生产的“斯大林”2重型上,和现在苏联正在生产的式T-54A中型上,都已经在炮塔上安装了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它能够高平两用,这种高射机枪既能打飞机,又可对地面目标进行射击。”老师讲到这里,战士小马抢着问:“老师,高射机枪能够‘撅’多高呀?”听到这句问话,李教员也禁不住笑了笑说:“等你学习射击的课程之后,也要学着说军语,对来说,这不叫‘撅’,叫作仰角。上高射机枪的仰角可达80多度,它在方向上可以进行360度旋转,有这样大的高低和方向射角,打飞机是足够用了。”
这时突然有人在炮塔内喊了起来,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说:“我看到车内的机枪了,李老师:怎么使用这机枪呀?”李教员说:“车内炮尾右侧的机枪就是并列机枪,它之所以叫并列机枪,是因为它与炮并列在一起的,它可以与火炮随动,进行高低与方向的瞄准和射击。它们共同装在炮塔之内,炮塔在方向上可以手动、也可以电动。当在方向上与目标的距离较大时,可以快速地先用电动方式转动炮塔捕捉住目标,然后再用手动方式进行精确瞄准射击,以便缩短瞄准时间和提高射击命中率。李教员又接着说,“在实际战斗中,由车长进行指挥,炮长进行操作,用火炮的可以消灭敌人的或其它装甲目标,用杀伤爆破榴弹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木工事和消灭敌步兵群,并列机枪主要消灭敌人的步兵。”这时,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一个战士,又兴奋地喊叫起来:“老师,我这儿还有一挺机枪呢,谁来使用它呀?”李教员说:“你坐的地方是副驾驶的位置,机电员就坐在这儿。他的职责是保证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的正常使用,另外,他还承担副驾驶(员)和航向机枪的工作,即驾驶员疲劳时,他可以替驾驶员驾驶,在战斗中他操纵航向机枪负责消灭前方近距离的敌人。副驾驶的机枪安装在球形座上,球形座上有瞄准镜,战斗时通过球形座的转动,他可以对前面不同位置上的敌人进行射击。”
有人又问:“老师,上还有别的什么吗?”老师说:“除了你们已经看到的外,作战时,每辆上还配备20枚手榴弹,以备必要时使用。另外,除装填手配备一支外,其他乘员每人都配备一支手枪。”听到这儿,有的人竟高兴地跳了起来,兴奋地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到时候能发给我一支手枪或,我准高兴地再也睡不着觉了。”
李教员发现我们对都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在上问来问去都是关于的问题,就郑重地说:“战争中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人与相比,人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是由人研制和使用的,无论如何先进,也不能代替人的意志、经验与才能。能否发挥应有的效能,还决定于人的觉悟程度,所以我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要用的军事思想指导我们的训练。”
我们都听得非常入神,我在心中暗暗的对自己说,这人与的关系,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呀。听过李教员的这一番话后,大家觉得也该问一问别的问题了。这时有人发现帽内还有耳机,而且在帽带上还有两个像栗子大小的东西,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教员这是干什么用。李教员说:“你拿的是帽,帽子里面的条状海绵是减震用的,以保护乘员的头部,帽子内的耳机和帽带内的栗状东西叫喉头送话器,是为了供乘员在车内进行通话联系协同动作用的。”马上有人又问,老师:“什么叫做喉头送话器呀?”教员说:“因为作战时车内的噪声很大,枪炮发射,机器轰呜,乘员之间直接进行对话是听不到的,戴好帽后,喉头送话器就贴在了人的音喉部位两侧,这样乘员说话时,通过声带的振动,喉头送话器就把说话的内容传到了对方的耳机之内,达到了作战时全车协同动作的目的。”
参观完之后,我们还缠着教员问:“什么时候让我们学习开呀,开起来一定很好玩、很过瘾吧?”李教员说:“你们不要光想着开好玩、过瘾,其实要想当一个真正的驾驶员,在训练中要吃很多苦的,要经过一番艰苦甚至是痛苦的磨练,你们要做好充分吃苦的准备!”我们说:“老师,您就放心吧,我们在家什么重活、累活都干过,比如挖沟修渠,上山开石头等。”教员说:“那好,我先预祝你们驾驶训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