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乾隆朝的瓷器估价上千万

苏富比香港的拍卖一直是亚洲区的风向标,这次苏富比除了有一个估计可以破中国瓷器世界交易记录的康熙粉底珐琅彩碗,更有乾隆朝花花绿绿的精品瓷器。

清乾隆紫红地洋彩轧道锦上添花胆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所製瓷器,纹饰极尽繁缛,洋彩色调穠艳丰富。此瓶色彩鲜丽,针锥剔刻花纹精细连绵,诚为乾隆御瓷风格之典范。此类瓷器称洋彩瓷,著色技巧学自西洋画法。康熙年间,欧人来华谨见,画师艺匠既引入珐琅丽色,也带来欧洲当时流行之设计及纹饰图案。至乾隆一朝,以珐琅料著色之洋彩瓷作更上层楼,精益求精。

十八世纪初,洛可可风格始兴于巴黎,繁丽延绵的凤尾纹及卷草纹,加上金色,配以柔和色调,风格旋即流行至法、德、意大利等国,影响遍及美术、手工艺品、室内设计及建筑。相较欧洲巴洛克艺术及建筑之壮丽沉稳,洛可可艺术予人轻巧曼妙之感;康雍两朝宫廷审美均趋庄严肃穆,此西洋风格则为之注入一股清心活泼气息。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紫红地洋彩瓷例,部分纹饰涣散西洋风格,乍看似是出自欧洲工匠之手。本瓶花纹明显受西洋装饰手法影响,但中式韵味不减:欧式卷草蔓藤舒展对称,色调亮丽柔美,明暗效果鲜明,配合传统中式莲花、回纹、如意及变形莲瓣,东西风韵,兼融并蓄。

锦上添花之艺,中外皆有,乃以分层划花之法,强调饰地之间的对比,在中国始见于宋代,尤以耀州及磁州窑为名。有清一朝,用诸瓷器之上,则乃于已施釉烧成之白瓷上,先罩彩,再剔去饰纹部分之彩料,露出白瓷,以续加彩色。此技差不多同时出现于紫禁城造办处珐琅作及景德镇御窑厂,廖宝秀认为,洋彩器乃御窑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六年(1741年)后所创,以悦圣心,并提及乾隆帝曾批评此前所烧瓷器「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

紫禁城造办处所製瓷器,多著锦纹为地,较形拘谨,且多饰于盌、盘外壁。景德镇工匠则力求精巧,轧道多较细腻,虽为辅饰,却不受此之限。乾隆一朝,洋彩瓷器,多缀以锥剔卷叶凤尾纹,连绵细緻,如锦织华綉,瑰丽堂皇,乃乾隆时期最繁缛华丽的瓷器种类之一。

清乾隆黄地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天球瓶耀眼灿目,珍稀难得,成器瑰丽雄浑,如颂乾隆盛世及天子声威。中国帝王笃信君权天授,此瓶所用之天球器形、穿花龙纹及黄地,彰显乾隆帝真龙天子之尊。此类黄地青花瓷别具一格,採明初青花瓷之长,技艺超卓,独出心裁,乃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治下之傲绩;唐英颖慧,恪尽职守以投圣意。器形、纹饰借鉴前朝经典,黄釉生趣盎然,合而为一,成器似曾相识,亦耳目一新。

此瓶器形、纹饰、配色皆可溯源至明初御瓷。唐英十六岁入宫,进内务府伺候,涉猎清宫浩瀚庋藏,是故洞察乾隆帝之期许而製瓷。天球瓶首创于永乐朝,因形如天球,故名。唐英督造之天球瓶汲取永宣二朝之三爪龙纹,所成范例若干。上述明代典型之复兴始于雍正朝,然雍正器著重仿古,少前朝纹饰之遒劲,且无乾隆作例之生趣。比较三件清宫旧藏作例。明朝龙纹之特色于此三件雍正器皆可得见:三爪,扁鼻,怒目圆瞪,鬃毛秀密,龙角煊赫。

本瓶可见唐英对此器形、纹饰之创新。瓶肩略为丰高,自器腹渐向底足收束,更衬修美轮廓。黄地灿蔚,青花明艳,与龙纹彼此辉映。比较明朝及雍正之描绘,二龙身形略小,然龙躯圆实,上半身多有著墨,故雄健之态不减,穿游于缠枝莲间,宛延自如,凌空盘桓,尽显帝王神威。构图虚实运用巧妙,更显整体纹饰和谐平衡。如斯细节犹一丝不苟,阐证天球瓶举足轻重之地位。

瓶口沿、底足上施半透松石绿彩,罩于海水纹上,与器身钴青、黄釉相互辉映,乃另一创新之处。黄地青花配色可溯至早明,首见于宣德一朝,据传乃皇帝御用之器,后朝续烧以递补宫中耗损者。清代帝王倾喜黄地所含皇室寓意,复烧黄地青花瓷,并见更多器形变化,此处以松石绿彩相缀,突显青花黄釉浓丽耀眼。

清乾隆青花云龙戏珠纹螭龙耳扁壶 《大清乾隆年製》款

乾隆窑青花扁壶,绘翔龙矫猛、腾云驭浪,显彰帝王天威。满清帝王为扭转其异族形象,,勤于深耕中原文化,运用各类工艺品强调皇权天授、顺应天命。景德镇御窑厂瓷匠受命依前朝名瓷为本,承旧创新,精益求精,官窑御瓷更得至美臻善。

云龙戏珠纹威武摄人,取材早明雏本,画艺越见精妙。乾窑之前,罕有龙纹扁壶,惟有少数十五世纪初作例存世,例如一件宣窑三爪龙纹扁壶,刊于《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卷1,北京,2002年,图版89。这拍品纹饰中龙首正面直视,此式龙纹初现于十六世纪中期,晚明最为盛行,可见于袍服、瓷器,及各式雕件。然盛清云龙纹饰,既模古、也纳新,有其独到之处。此处龙纹可溯自康熙一朝,刘源(约1638年至约1685年)奉皇命设计御瓷蓝本,刘氏精书画、工雕刻,笔下云龙翻腾有力,威震天地,目光如炬,直视燄珠及观者,象徵皇权至上。瓷匠以钴青,染、点、勾描,细绘龙颜,灵动如生,尽显巧技。

螭龙耳扁壶器形源自明瓷。十五世纪早期扁壶身腹椭圆,肩作双耳,或借镜粟特传入中国之陶製扁壶。瓷人取其形制变化翻新,壶腹圆饱,纤颈细直,双耳造形更为繁丽。十五世纪后,御窑停造扁壶,直至清代复烧,或因其形相类高古青铜扁壶,应和帝王慕古之情。

清乾隆 釉里红云龙鸿福葫芦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五龙穿梭祥云,翻腾江海之上,双目炯炯,五爪分张,威武雄健,恰应乾隆御宇天下,国力隆盛之气象。自清朝立国以来,代代皇帝皆重视景德镇官窑生产,推动瓷器工艺发展,是以精品佳器屡出,技艺时有创新改良,釉里红器之完善即为一例。

釉里红烧製过程複杂,须准确控制窑炉火候及温度,成品难得。经高温还原焰所出的红色,向为吉祥喜庆之兆﹐甚得乾隆重视。乾隆对御瓷器素来精益求精,根据清宫档案载,乾隆三年(1738年),高宗指「釉里红龙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釉里红烧製技术在乾隆一朝已发展成熟,铜红纹饰线条精巧,点画细緻,发色浓豔,效果近似明初青花瓷堆叠积斑。

清乾隆青花缠枝番莲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此瓶精美富丽,乃乾隆初期唐英(1682-1756年)任景德镇御窑督陶官期间之典范。此瓶器形、纹饰古雅,承雍正青花瓷之神髓,然亦紧随十八世纪风尚。成器细节一丝不苟,却不失灵巧秀逸。此瓶环饰八圈纹带,图案各异,又缀如意耳,寓意吉祥,造诣精湛,彰显非凡气韵。纹饰虽大多依十五世纪初之范式,然颇受欧洲洛可可风格影响,故而不落窠臼,深得清初真髓。除回纹外,各纹饰之洛可可影响一目了然:缠枝莲纹形似跟苕卷曲状,如意端头分佈C形卷纹,仿永乐朝典型之密叶纹亦以卷曲润饰叶尖。瓶肩蝠纹交织,构思奇巧,乃中国祥瑞图案融合西洋扣连排列所成。佈局精妙,收效斐然,盖因造匠深谙留白与青花虚实相映之道。

唐英督陶期间,依明初式样之缠枝莲纹瓶,器形丰富,纹饰受洋风影响,变化多端。此瓶胎质俊秀,青花明丽,钴蓝颜料驾驭自如,不拘一格,足见造匠技艺娴熟。缠枝番莲线条流畅,纹饰精卓,青花笔触拟回青锡斑之态,恰似明代佳器遗韵。此绘饰技法烘托立体质感,为青花瓷独有。藏品收购、拍卖、抵押贷款:17666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