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部湾地区中国鲎的种群数量正逐年锐减,这种“活化石”第一次面临生存危机。
近日,《北海晚报》与广西美境自然(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正式合作,在未来半个月中多形式开展护鲎宣传,号召市民共同保护“活化石”。
据广西美境自然北部湾滨海生态系统保护项目项目经理林吴颖介绍,鲎是在地球上生活了4亿年的“活化石”,它们的生存历史比恐龙还要古老。凭着一身坚硬的“盔甲”,鲎在过去的历史重大变迁中挺了过来,如今却因人类的口腹之欲而面临生存危机。
“根据广西美境自然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北部湾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间下降了90%以上,近两年来更是每年锐减一半以上,鲎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得极其恶劣,而导致鲎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捕捞和食用。”林吴颖说,特别是在北海部分海鲜大排档、夜市摊档,都可以见到中国鲎的身影,这种卖鲎、吃鲎的消费行为,已经让原本滩涂上随处可见的鲎沦为连渔民都难得一见的“稀有物种”。
林吴颖告诉记者,鲎对人类的作用巨大,除了食用价值,鲎的血液还能提取出鲎试剂用于检测医疗器械和医疗试剂的清洁度,如疫苗检测、注射针头的检测等,都需要用到鲎试剂。同时,鲎也是北部湾滨海湿地的“旗舰物种”,是衡量滨海环境的重要指标。
为让更多市民认识鲎、保护鲎,《北海晚报》、广西美境自然、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将携手合作,从今日起正式发起“不吃鲎”消费倡导活动,发出倡议:
我是商家,我承诺:不买卖鲎,不展示鲎!
我是消费者,我承诺:不吃鲎,不买鲎,不从野外抓鲎!
保护中国鲎,保护北部湾,我们一起发声!
除发起消费倡导活动外,7月29日至8月1日将开展公众科普调查宣传活动,届时,志愿者和本报记者将深入走访调查北海餐饮行业吃鲎的现状,并邀请公众及社会各界代表亲临滨海湿地走访中国鲎生存环境,同时,护鲎志愿者将深入北海各海鲜餐厅和大排档宣传海洋保护知识,倡导餐厅业主共同参与到“不吃鲎”活动中来。对于签署承诺“不吃鲎”协议的餐厅或大排档,各方代表将为其授牌,并给予奖励。
为让更多市民参与到“不吃鲎”活动中来,北海晚报微信公众号平台将开展公众互动活动,每天将抽出2名幸运读者赠送奖品。同时,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还将在网上发动“网络签署消费者电子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一起行动起来保护中国鲎。
文字提供:本报记者方晓淦
图片均引自网络
本期编辑:廖小四
●欢迎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
需转载或任何形式采用,请联系取得许可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