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新闻“广西北海查获千只中华鲎”占据各大媒体板块,吸引着大伙的注目,而北海是中华鲎的主要居所之一。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石,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有人也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
鲎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金门沿海、澎湖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大都进化或者灭绝,而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样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
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小编来到了海洋之窗观察中华鲎,并拍摄了一些视频,供小伙伴们观赏。
馆里负责人说,现在一般的海洋馆是没有技术对鲎进行人工繁殖培育的,能养活鲎就已经不错了。鲎是海洋动物,必须用海洋进行养活。
鲎一般都不喜欢乱动,一般就呆呆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成年的鲎一般都是雌雄成对的,所以鲎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对于中华鲎是否是二级保护动物一说,小编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国家公布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未发现有中华鲎在名单之内。目前就是国内的一些百科网站介绍上将中华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没有相关来源。如若有小伙伴们知道官方的来源,请联系小编哈~
提供链接地址:http://bhs.forestry.gov.cn/portal/zrbh/s/3052/content-457728.html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网上公布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鲎和我们生活有哪些相关的联系呢?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电视和雷达成像之所以这么清晰,其原理之一便是来源于鲎。
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尤其追踪背景中的动态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血青蛋白),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6]。血液中的变形细胞(少量,离心得到沉淀白色物)甚至被带上外太空,侦测有机体及保护太空人免于疾病伤害。
因鲎是成双成对的,台湾地区渔民常趁此大肆猎捕,闽南语称之为“抓鲎”,更由此衍生出“捉奸”之意,后来因谐音之故,逐渐由“抓鲎”音转为“抓猴”,成为台湾社会常用之讹音。
在不考虑食鲎犯不犯法的情况下,人类自古一直就将鲎当作食物,它们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们的血液中含铜量过高,所以多食会中毒。
不管中华鲎是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作为活化石活在这地球上,北海作为中华鲎的一个栖息地,它们自身的繁衍需要良好的一个环境,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好孩纸,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缘分,让这片土地的原生动物能有一个良好的繁衍环境。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