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出海捕鱼 滩涂采样 环境研究:进修实验学校中学生广东南海科考行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南海科考行,带同学们一路探寻那片海域的美丽风光,打开海洋探索的大门···

本文内容中所有图片全部来源于研学旅行途中师生自行拍摄

(初中 · 20课时)

  南海科考课程主要包含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等内容,。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南海科考所需的基础知识。

  上学期的课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海洋的巨大魅力和授课老师的专业精神。


赵老师手拿“小鲨鱼”上课中

赵振纲老师,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具有丰富的海洋科学实践经验。激情的课堂让人印象深刻。

张旭老师,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寒假到了,启程出发!

       本次研学主要围绕海洋科学展开为期六天的研究性学习。此次研学旅行的重点是使同学们对大亚湾地区的海洋渔业、海水水质、海洋生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南海海洋所的参观讲解,让同学们对整个海洋科学研究有一个宏观认识,通过大鹏古城、大鹏半岛地质博物馆和华南植物园的参观使同学们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动植物特点。

打包好自己的行囊

衣服、水杯、帽子、充电器一样都少不了

研学旅行,从自己动手整理行囊开始··· ···

        在这个飘着小雪的寒冷冬日,我们踏上了研学旅途的高铁列车。随后,便是十个小时的一路前行,直达深圳福田车站。

大亚湾和大鹏半岛便是我们本次研学旅行的科考主战场

海洋科学篇

  海洋科学是内容极为丰富的一门科学,其中沿岸生态的相关研究因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被视为海洋研究的重中之重。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海洋活动的频繁,沿岸生态作为地球上最有价值,又最脆弱的生境之一,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生态系统的规划与管理,是沿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做好生态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对沿岸渔业的研究、对野外的长期监测尤为重要。

  大亚湾,位于广东省东部大鹏湾东北侧,是南海海域向陆地延伸最深的一个港湾。由于湾内为泥沙底质,浮游动植物种类繁多,鱼贝类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沿岸生态研究阵地。我们研学旅行关于海洋科学的探究便主要在此片海域进行。

渔民的别样生活

  渔排,渔民在海面上搭建的木屋,他们生产、生活都在渔排上,渔排连成片,木屋连成村。一到晚上,渔灯亮起,小船的马达声低鸣,海面上的波光粼粼··· ···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渔民也沿岸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了解他们的生活是我们此行的任务之一。

出行前先在岸边了解一下渔业情况

这些海产品都是刚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直接在码头售卖

卖鱼大哥很热情地回答问题。同学们主要对该季节水产种类,市场价格,销售渠道等问题进行了了解

左图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鲎[hòu],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渔民说这是无意打捞到的,一会儿出船会放生掉

渔排紧邻岸边,乘坐快艇三五分钟的时间便到。放眼望去,每隔十几米就会有一个渔排。有的渔排大,由三四个部分相连而成,有的渔排小,只有一个小房子和一小片平台

渔排上多数都会有与海水相通的部分,去除木板,挂上几根绳子,便可养些牡蛎,挂个渔网就可以养些石斑鱼。渔排边上悬挂个小鱼篓也能偶尔收获些螃蟹

我们参观的渔排是相对较大的,由三个大平台和两套房屋构成,渔民大哥一家的日常生活都在渔排上。偶尔也会在旅游旺季接待游客住宿和餐饮。

渔民大哥接受着同学们的轮番轰炸,从年收入到国家对渔业的支持,从海上生活到暴风雨来临怎么办



  在与渔民大哥聊天中我发现,原以为靠天吃饭的渔民收入比较低的想法是错误的,随着大亚湾地区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渔民通过科技手段增加了捕鱼收入,同时夏季海上的凉爽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此,许多渔排被改装供游客使用。虽然收入不低,但是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同样的工作。渔民大哥告诉我们,鱼排上这种用体力换来财富的方法十分辛苦。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用头脑打拼。相比于我们在首都北京的学习环境,他们非常艰苦,渔民大哥孩子在我们采访时仍在渔排小屋中做练习题,拥有更好学习条件的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放松。

             ——高2019届1班 乔毅

大海捕捞初体验

  由于近海地带受到人类的影响更大,对近海地带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就意义重大。为了能够采集到更多的样本,我们采用近海拖网捕捞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要将渔网在海底拖行,将鱼类连带海底的鱼虾、贝类和节肢动物一同捕捞上来。其中的节肢动物和贝类便是本次海洋生物研究的主要对象。

  对于首次出海的同学们,如何下网和收网是大家极为好奇的部分。本次出海捕捞的海域深度大多在30m左右,总共下网三次,能收上多少就要看运气了。


同学们对于自己收获的海洋生物好奇心大增,拿着自己的标本盒不断的观察和讨论,寻找前期课程中所提到的各类生物


我们运气不错,鱼虾蟹都有收获,,这些捕捞量足够我们回去制作标本了

还有一些前期课程中提到的与海葵有共生关系的螃蟹(左图)

每完成一网捕捞,,同学们进行分类。随后便会围在桌边一一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的具体类别、生活习性

       在大家忙着为捕捞上来的海洋生物分门别类时,水文研究小组的同学们采集水样,并记录相关的海洋信息和水质监测信息。对于不懂得问题,随行的老师便会细致解答。


  被采访的爷爷说:渔民的渔排一整片互相连接为一家人,他们就在这个渔排上生活。每天送孩子去上学要用船开到岸上,每天去岸上买一次菜,平时主要吃海鲜。

  被采访的阿姨说:她嫁到这里才开始生活在鱼排上,主要就是照顾孩子,洗衣做饭等等。

——初2018届3班 党菲



  伴着难得的好天气,我们乘着快艇从码头出发,飞驰到了渔民居住的渔排上。

  渔排利用发塑料桶浮在水面,面积比我想象的大得多,简直就像一个漂浮着的小岛。渔排上,家用设施一应俱全,电、煤气等样样都有,和陆地上的房子没什么两样。渔排之间通过浮桥连接。我走到最远处的渔排,一下被惊艳到了:渔排的地面全用木地板铺成,上面盖着几幢精美的木屋,里面有沙发、电视、床,屋外还有植被、盆栽……这渔排大得连浪都无法使它晃动。我甚至都动起了住在这里的念头。

  我见到了渔排的主人。他非常友善,给我们拿来钓鱼竿和鱼饵,教我们钓鱼,还让我们参观渔排上的生蚝养殖场。经过采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除了养殖水产以外,还要干些其他事情以满足生活需要。但是他们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

住在渔排上,是一种传统、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次活动时间不长,但我真的可以说已经迷上渔排了。这里,大有不一样的风景。

——初一2班 王梓诺


网箱中养殖的牡蛎


今天我是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建于1984年,位于大亚湾西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进行南海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资料积累。

       我们出海所采集上来的各类海洋信息就要在这个实验站完成标本制作、成分检测。

第一次接触贝壳标本的制作。挑选、清洗、除菌、制作,虽然过程看似很简单,但是,要想确保标本能够长期保存,就需要耐心而认真地处理手中的标本才行。       

贝类组

对采集到的贝类进行整理分类、清理和标本制作

 ——高2019届6班 马龙

节肢动物组

对捕捞到的螃蟹、虾和鱼进行标本制作


       这次制作标本我们组分为干、湿两种制法,湿制是将螃蟹洗净并处死后浸泡在无水乙醇中,干制是对去除内脏和肉后进行脱水处理。干制最能体现出每一个标本的细节,便与展示。我们要将螃蟹中的“骨骼”捏碎连带着蟹肉内脏一起剔除。这可以说不是一项有趣的事情,甚至有些繁琐、枯燥,而且稍不注意,便可能损坏标本。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都在拿着镊子剔除蟹肉,但看着做完之后美丽的标本,便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这也培养了我们对于科学的严谨认真的态度。

——高2019届4班 于海童


水文研究组

       我们组做的是有关水文的实验。我们在大亚湾附近海域的三处地点分别采集了水样,用不同的专业设备分别在船上和台站检测了三种水样的多项数据。,实验的结果要求准确性,我们在实验室和船上测得的数据因为种种原因会有一定的误差,所以要进行取舍。在学校进行学科实验的时候也会遇到误差,因为学习的重点是实验的方法,所以一般小的误差会忽略不计,但在这次实验探究活动中,。

——高2019届1班  张子研

  我们小组实验的项目是水文,就是对海水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一共做了四个实验。分别是:海水密度测试、海水盐度测试、海水PH值测试还有先将150ml的海水加热,然后再测量海水的盐度。这四个实验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一些实验,让我对水文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时,我也明白了两个道理,首先,我们做实验不能得到一个实验结果就可以表明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而要不怕麻烦,多找一些数据分析。二、我们不管做实验还是平常做事情都不可以马虎,不认真,一点点的偏差对事情都是有或大或小的伤害。

——初2019届4班 刘玥灵



滩涂研究组

划定这样一个区域,寻找单位面积滩涂中贝类、寄居蟹、贻贝等生物的数量


从而对南海滩涂地带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

  我所在的小组负责滩涂的标本采集及实验,我们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取样方、如何寻找在样方内的生物……做完试验后,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初2019届6班 王韶雨



随后小组讨论研究本组课题

  这样的实验研究时间并不充裕,在前期理论知识铺垫下,同学们在该环节所要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和对待科学的态度。很多同学感慨这些看似简单的标本制作流程和数据获取方式实际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谨、耐心、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是这一天最大的体会。

  经历了为期四天半的科学考察活动,体验了平常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不到的知识。最后的总结是我们体现出此次活动的最好途径。从收集图片资料到编写汇集,集所有人的想法语言编辑成为一个最终的PPT。在报告的时候,所有的组员都在认真的听其他组的研究内容,从各个方面研究,每一组都是一种新奇的汇报样式。每一次都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但这也让我们知道了:科学研究是互相联通的,我们要把自己探寻发现的东西,整理合集在一起,然后一步步相互证实,发掘一切未知的可能。

——初一5班 陶益宁


海洋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的

       体验过标本制作,发现呈现方式的简单不等于制作过程的简单;感受过滩涂数据收集,发现区域的小不等于物种数量的小;尝试过水样检测,发现单纯的水也包罗万象,而这些却只是海洋研究的冰山一角。今天,,听专家聊聊海洋科学研究。

       南海海洋所包括众多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及野外台站,之前的大亚湾综合实验站便是六个野外台站之一,今天参观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海洋所七个重点实验室中的两个。

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围绕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生物资源,以揭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长期性主要现象及规律,发明海洋生物资源生化利用创新技术为主要任务开展工作。


研究所工作人员指着海豚骨架标本告诉我们,渔业捕捞使得很多海豚被渔网误伤,研究所经常会接到来自渔民的救助电话,但这些可怜的海豚往往无法救活,只能成为供人们参观的标本


透过海洋生物标本室看南海海域生物的多样性

酒精浸泡的上百种海洋生物在精细的分类下供参观者进行对比观察

  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在海洋科学领域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在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于海洋气候变化和资源开拓的相关研究。

  下图中黄色的大家伙会被科研人员放入南海的各个监测点,下面放置采样仪器,海洋数据便会源源不断的发送到研究所,呈现在上图中的检测屏幕中。

  在本次参观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活动当中,我们听取了详细的动物标本介绍,观看了专业的洋流检测报告。这类科学活动让我对海洋研究比以前有了更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认识,例如研究监测洋流进而推断环境变化,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海洋。在感到震惊的同时,我也对海洋研究者们感到敬意。

——高2019届1班  曹洪瑞

人文地理篇

大鹏所城探深圳历史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于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同属南海卫。大鹏所城,作为深圳历史的一部分,代表着这个海边城市的过去,深圳又名"鹏城"也源于此。

虽然有很多现代商业的印记,但信奉妈祖的当地居民依然会在家门口的小铁箱里插上几根香

斑驳的石墙依然留有海边小城为防潮做的特殊设计

赖式家族三代五将的府邸,沿街便可寻到

地质博物馆看大鹏古往今来

       大鹏半岛位于深圳东部,因其古火山和海岸地貌,被视为地质遗迹。随着讲解员的带领,我们一路了解这片半岛的过去与现在。

博物馆中陈列了大量的矿石、珊瑚、海砂砾以及钻石,向我们诉说深圳作为珠宝大城的特色

从远古到今天的大鹏

博物馆外面便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七娘山,传说是天上的七位仙女留恋这里的美景化作七座山峰

华南植物园了解热带植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隶属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既是可供游人参观的美丽花园,也是求知者了解世界植物多样性的课堂,同时还是研究人员进行环境变化、生态恢复、植物多样性、基因发掘等多领域研究的阵地。

令人毛骨悚然的绞杀榕、见血封喉树,吃完后再尝任何食物都是甜味的幸福果,各国作为国礼赠送的国树,还有八千年高龄的长生植物,一切都令同学们惊奇不已

专业的讲解员带我们穿越热带雨林、走过仙人掌丛生的沙漠地带···




植物园还特地为我们请来植物专家留美博士、国际植物园协会秘书处主任张林海博士为我们讲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茶溪谷感受自然风光

茶溪谷位于深圳盐田区,这里原本是一片茶山,后在保留部分茶园的同时,在充分尊重当地地理特点的基础之上,又开发建立了几个主题园林。


总结反思篇

我们收获了什么

结营仪式

       水文组、滩涂组、贝类组、节肢动物组分别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小组研究成果汇报。

研究成果展示(部分)


标本展示

【视频】南海科考行

  请通过同学们制作的视频一起来研学旅行。



结语


        六天的行程,六天的边看边学,很充实也很愉快,,让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了解南海海洋生物、热带植物、人文渔业、地质风貌等知识,打开了同学们的兴趣大门。就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当有一天我们回想起这段时光,我们也许不会记起到底经历过什么,但是,那颗科学梦的种子已经在我们心底,深深地埋下······”


供稿 / 王  绚    武  赟

图片 / 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

制作 / 王  绚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