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能驾驭住自己的情绪是修身的根本

“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也有次第,修身为先,平天下为最后。修身是“修齐治平”最先要做的,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又如何做呢?

《大学》中:【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就是愤怒、生气。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种情感都是“心之用”,我们心里头的一种作用,每个人不能没有的,既然是生为人了,自然会带着七情五欲,这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朱子说,如果一旦有这四种情感,而不能觉察,不能克制,就会“欲动情胜”。“欲动”,就是生起了欲望,也就是执著,“情胜”也是执著,他用的是七情五欲。因此,“心之用”,心的这个作用,它就失去了正,就变成偏邪了。

人心里如果有愤怒、有恐惧、有好乐,好乐就是你喜爱的,你所贪爱的,还有忧患,你忧虑,这样心的作用就不正了。朱子这里劝诫我们使心要正,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这些七情五欲。七情,是所谓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在这里,《大学》用这四种情感来代表。

而正心要做到的,就是即便有这四种情绪,也不失心之正。

“有所忿懥而不失其正”,譬如说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夫子赞叹颜回“不迁怒”,不迁怒,不是说他一点怒气都没有,遇到恶的事情,颜回也会有怒的时候,可是他能“不迁怒”。朱子认为,这就是有忿懥而不失其正。

“有恐惧而不失其正”,譬如说我们前面讲到一个故事,春秋时候楚国的宰相孙叔敖,在年少的时候,遇到了两头蛇,知道自己必死,所以把这条蛇杀了之后埋了。心里有恐惧,他回到家里,见到母亲,还有恐惧感,知道自己要死了。可是,他在恐惧生起的时候,心不失其正,他能想到别人,不希望别人像他那样遭遇不幸,所以把这条两头蛇给杀了、埋了,不让它再贻害众生。那这种心正,他的果报就好,所以“埋蛇享宰相之荣”。

“有好乐而不失其正”,宋朝的范仲淹先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要盖房舍。后来听说这块宝地将来能出很多贤才,于是范仲淹先生马上就决定把这块土地捐出来盖学校,为国家培养贤才,他不要为自己。得到了一块宝地,当然人都有好乐之心,他会欢喜。可是他不失其正,也就是他不用私心,这心就正了,他想到的是天下国家,大公无私。

“有忧患而不失其正”的例子,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当时,蜀国的国主刘备驾崩了。诸葛亮和曹操打仗,也是接连受创,失败了,他六出祁山都失败了。自己的后主刘禅(阿斗)根本没有能力,是个庸才。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但是在这种忧患的时候,诸葛亮依然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心不失其正。

能驾驭住自己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情感,不用自己的私念、私心,这就是能保持他的正心。这是朱子所说的,确实也有道理,很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感受。你让他真正把喜怒忧惧全断掉,这不可能的,因为他是凡人。圣人是可以断掉的,真的像朱子所说的,他如镜照像,照出外面的万物,但是心没有动过。他能够随感而应,但实际上,心依然是保持清净平等、湛然虚明。但是,对凡人而言,这个境界太高,朱子恐怕他自己也没有做到,所以他也没有要求我们做到。但是,佛家要求就高。这里讲的是世间法,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心不失其正。现代人讲的“情绪管理”,西方人讲的Emo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EQM,就是情绪管理,是帮助我们正心的。

摘自《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转载请注明转自“传统文化大讲堂”微信号:zhwhdjt


推荐“儒释道经典临摹字帖”抄经本(繁体竖排)



抄经是适合现代人历事练心的好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的临摹抄经,可以很快体悟到静心的力量。当心安住当下,看问题的角度会发生变化,心境随之开扩,能用智慧理性更妥善处理问题。抄经能令青少年提升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能使成年人舒缓工作压力、放松心情;能让老人家身心清安,老有所乐。

一切事须从恭敬中求。每天诚意正心临摹经典,恭敬心会在不知不觉中长养起来,将这份恭敬推广到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会有意外收获。抄经是锻炼耐心的过程,坚持日日抄经可以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勤勉的习惯,一个能克服惰性、有耐心恒心的人,必有所成。

每日一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