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连城网”关注!《拍照拿大奖!连城“森林城市”摄影大赛倒计时》
【姑田游大龙 —— 天下第一龙】
时间:正月十四~十五
地点:连城县姑田
姑田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至今已400多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大龙的制作相当复杂,在姑田家家备有龙板,龙板长4米,厚5厘米,宽20厘米,二头凿有一圆洞用以相互连接。而后用长形蔑片制成龙筋龙骨,相当结实,而且每道手续都遵循一定的数字和比例,才能使整条龙保持完整美观。筋骨做好,便开始糊裱,为不使龙身变形和搓皱,龙头、龙身、龙尾各用一定质量纸张糊裱,不可多也不可少。龙身糊裱好后,再用颜料进行画、贴、题,在龙的身上大展文才,诗词、书画、剪纸、美术均得到尽致发挥,村民的愿望也跃然纸上。
大龙出游严格遵从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从接“出寨公爹”到供奉“公爹”,从祭拜龙头到龙头起驾,从接龙到出游,从“龙头出囊 ”、“龙头入囊”到烧龙,从游龙队伍中乐队伴奏、铳炮齐鸣到家家户户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都充分表达出村民祈愿的虔诚。
在正月十四、十五两个夜晚,到姑田就可一睹大龙出游的盛况。数十节到数百节不等的大龙,或蜿蜒于乡间村野,或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相随观看,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正月十六日上午九时,大龙在庵门口逆时针由外向内绕圈子,圈子由大到小,叫"龙头入囊"。然后龙头顺时针由内向外绕圈子,叫"龙头出囊"。此时龙腰边游边拆,拆完后一齐把龙身扔到火堆,此叫"烧龙",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球不能烧掉,留作纪念。抬龙板的人最后竞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更吉利。至此,天下第一龙的整个出游程序才算完成。
【青狮 —— 连城尚武的民俗】
时间:入年关至农历二月初
地点:连城各地
说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的隔田、林坊等尚武乡镇最为热闹
连城青狮与广东狮,泉州狮,系南派狮,也叫“南狮”但与广东狮的区别较大,与泉州狮较为相似:连城青狮,个头较小,直径为62com,狮身较长,一般为3.2米,额头较为突出,脑门上的八卦十分明显,嘴上叼着一块写有吉祥语的“狮舌”,狮舌为长方形,尺寸为40ComX6com,狮布为青色,故称“青狮”。
连城青狮的制作延续了五百多年的原始技艺,全程手工制作,从选模泥,制模,表纸,固定,上画,狮舌,狮鬃,师布,狮尾等,一只青狮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历时数十天。此制作工艺为全国罕见。
连城民间的习武之风也带动许多村庄家族舞狮武术表演。每年正月前后,舞狮武术队便走家串户进行舞狮武术表演。这种风俗意在镇邪避灾。舞狮武术队从入年关开始,至农历二月结束。期间,各村的舞狮武术队走村串巷,一路锣鼓喧天。凡需要舞狮驱邪的人家一听到锣鼓声,便打开中堂大门,神案上点燃香烛,主人手里拿着一串鞭炮站在门口迎候,一见舞狮队便点燃鞭炮,舞狮队即知道这家需要舞狮。
于是舞狮人就舞动狮头来到门口,向中堂以狮头拜上三拜,算是致礼,然后一步一跨地向中堂步步舞进,后面的武师们跟着鱼贯而人。进了中堂,舞狮者在中堂上随着锣鼓声伸缩腾挪使劲舞动布狮,其余的武师们分坐中堂两旁。主人家则端着茶盘向各位武师献茶。待舞完了狮,舞狮者将狮头端放在神案上(狮头面向中堂大门),便开始进行武术表演,表演的项目是:先表演单人拳术和单人器械,器械有:棍、叉、钩、双刀、长柄大刀、双钧、短戟、铁尺等,然后进行双人或三人拳术及器械对打表演,随着锣鼓声的节奏加快,对打也更加激烈,这是最激动人心和最精彩的表演!
表演完毕,舞狮者从神案上取下狮头又舞起来,这时主人就会捧上一个红包恭敬地交到带队的长者手里,算是对他们的酬劳,并说一些感谢和吉利的话。舞狮者一边弓腰舞动狮头,一边背向中堂大门向外退出,其余武狮纷纷敲着锣鼓走出大门,舞狮者退出门口后,就可停止舞动,并从头上放下狮头,向另一家走去。
连城县隔田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定为各村舞狮武术队聚会竞技的节日,叫“天川胜会”。这天,十乡八寨的舞狮队会从四面八方涌向隔田村相聚比武。各色狮队在十番乐队的伴奏下在黄氏宗打前的大坪上各献技艺,煞是壮观。狮舞结束后,就表演拳械格斗,刀光剑影,闪展腾挪。
【林坊大龙 —— 妈祖护佑下祈福】
时间:正月十三~十五
地点:连城县林坊
据传,林坊林氏六世祖满全公倡导游龙庆丰收迎新春活动,用稻草扎成象征性的龙,在龙身上插满香火,俗称“香龙”,后称是林坊林氏家族的“正龙”。行游时间选择始祖伯八公之子六十郎公和其管家林章伯因避宋末战乱于元泰甲子年(公元1324年)正月十三日逃难入迁连城南顺里水西半径堡(即林坊)定居之日。自此之后,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节定为游龙庆丰收迎新春的庆典日,晚上由少年儿童三五成群地组成香龙队,敲锣打鼓深入挨家挨户,唱着“香龙入屋,买田做屋,养猪较大水牛牯,养鸡较大鹅童牯,妈祖保佑禾苗大熟,人口平安,六畜兴旺,万事顺遂。”
清末弘治年间,外出在湖南洪江定居的十四世祖林雨泽返乡谒祖带回一具小龙模样,并传授洪江游龙抗旱保丰收的做法。尔后,族亲每逢林坊久旱成灾便纷纷扎制小龙行游并到妈祖庙祁求妈祖保丰收,求平安。从此游龙活动成了人们竭望丰收、平安的夙愿。历经几十代先辈对游龙的艺术改进,现在林坊大龙别具一格,彰显特色:牛头、驴嘴、虎鼻、膺爪、鹿角、猫耳、暇眼、蛇身、金鱼尾。龙头高2.7米,长4.9米;龙尾高2.3米,长4米;龙腰直径0.58米,每节长3米,连板4米。组合的龙队多达400余节,短则百节以上,使整条龙显得雄壮秀丽,气势凌人。
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节晚上,栩栩如生,雄壮魁梧,气势磅礴的龙队在锣鼓彩旗的引领下,伴随妈祖、行祠公王等神灵和“游古事”蜿蜒于乡间村野田间或穿行于四大房,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男女老少趋之若鹜,相随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达一公里之长,热闹非凡。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松火,摆贡品果、烛焚香、放鞭炮恭迎大龙、妈祖的到来。之后大龙游回“公王亭”叩拜“行祠公王”,再上游对面樟山,环绕“行祠公王”碑座转三圈,表示缅怀敬仰“行祠公王”——林章伯 。
【红龙缠柱 —— 寓教于乐的智慧结晶】
时间:正月
地点:连城县庙前、芷溪
据《连城客家节庆民俗文化》史料记载,,至今有180多年历史。当时,初创者认为连城有滚龙,可舞没有灯;姑田有灯龙,有灯不可舞。于是各采其长,自创一种可舞又有灯的红龙:用武术“六九拳”或少林拳术“四平步”为龙头的舞步,用武术棍棒的“四勾拨”为龙珠的舞步,两拳对打,刚柔相济,形成整套的珠逗龙、龙抢珠、戏珠、藏珠、找珠、缠柱等优美舞姿,同时伴以六件锣鼓组成“苏州锣鼓”的神韵节奏击乐,融武术、舞蹈、图画、音乐于一体,既健身又营造春节吉祥喜庆的浓厚氛围。
红龙,由龙头、龙尾、四节龙身和五个龙珠(其中一个备用)组成。全长约十米,竹编的骨架,以红色为主的彩纸糊就,故称红龙。龙头与第一节龙身之间,用一条约二米长的红色龙布连接,全龙与龙珠皆用草纸捻成的油浸过的纸绳点火。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初六期间活动,初九夜再出动一次,此后就要等来年。
当红龙出游时,村民就会点燃鞭炮迎龙,在苏州锣鼓声中,红龙先在村民中堂向先祖点头致敬之后开始抢珠,要从一珠抢到四珠,然后在上下厅堂的四根柱头间走倒8字形,龙身及龙尾不舞动,只跟随龙头从左到右分别缠柱身,每缠一柱,都要以抢一次珠的舞步起舞。舞者或盘步如松、挥手雄劲,或腾跃俯身、翻转灵巧,前后需要20余分钟。之后再到下一户村民家从头开始。
【北团拔龙 —— 与众不同的游龙】
时间:正月十三~十五
地点:连城县北团镇下江村
连城北团下江村的“拔龙”是一种很特别的闹元宵方式,它既不像红龙缠柱一样悠然起舞,也不像姑田大龙那样雍容大气,而是以“拔”为主要特点。每年春节后,村民就开始准备制作龙灯,下江村的龙还有个特点就是“以花灯做龙身”。拔龙前,龙头和龙尾要在祖祠内装饰好,之后点烛焚香举行仪式祭告先祖后才能请出祖祠与龙身拼接。拼接完成后,神铳鸣响即开始巡游,巡游的过程就是“拔龙”,即前面的龙身拼命往前拉,后面的拼命往后拉,整个过程是时进时退,时跑时停,前拖后拉,花样百出,因此参加游龙的村民不仅要有力气和耐力,还要掌握平衡,如果一般失衡,前后的龙灯就会想办法帮忙,或拉或退,否则要么一起被逼入困境要么一起摆脱困境,所以“拔龙”也体现出客家人精诚团结,互助双赢的精神。
龙头和龙尾要先在祖祠内装饰好,参与活动的主事们聚在一起吃饭喝酒,上香鸣铳,按程序进行祭拜后,龙头方能被请出祖祠。
链接小巧玲珑的龙身
“拔龙”参与者在龙头龙尾出发之前进行细致的检查
鸣铳三响之后龙头出祖祠。
,到每家每户门前祝福。
在“拔龙”过程中,前面的人拼命往前拉,后面的人就拼命往后拉,中间掌握不了平衡的龙灯就会被逼向墙角,周围的龙灯便要想办法相助,一起摆脱困境,重回龙灯队中,而将别的龙灯逼出队伍,则是“拔龙”的乐趣所在。
【不一样的民俗风情——四堡拔龙】
与四堡雕版印刷同样著名的是四堡“拔龙”。“拔龙”即“拔龙灯”、“游龙灯”、“出龙灯”,是四堡客家人正月期间一项集祭祖、娱乐、体育竞技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四堡拔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游龙灯”,其活动场所不仅在街道、村落,而更在山上晚间举行。
综合来源:微冠豸 阿轨 图/周周 网络(图片多,无法一一注明原作者,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