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片向来很受一些小众影迷的喜好,但是一直很难受主流评论界认可。
所有惊悚片中,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的,只有一部,那就是《沉默的羔羊》
该片讲述了实习特工史达林为了追寻杀人狂野牛比尔的线索,。
汉尼拔给史达林提供了一些线索,最终史达林找到了野牛比尔,并将其击毙。
从剧情简介上看,似乎平平无奇,像是一部双人组合的刑侦片,除了“杀人狂”这一设定之外,也没有特别惊悚的地方。
其实惊悚的地方不在于“杀人狂野牛比尔”,而是“食人魔汉尼拔”。
这部电影改编于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系列电影共有四部。
按照故事线的顺序分别是《汉尼拔崛起》、《红龙》、《沉默的羔羊》以及《汉尼拔》。
除电影之外的改编作品还有一部美剧《汉尼拔》(美剧中的汉尼拔形象更为优雅,但少了几分邪恶)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和原著更加契合的电影。
既然要谈汉尼拔系列,就必须谈一谈“吃人”
如果你把汉尼拔当做是一般B级片中常出现的野蛮嗜杀的吃人狂,那你就错了。
如果你喜欢食人类电影,且口味够重,推荐一部《食人族大屠杀》
汉尼拔是一个崇尚理性、博学多识、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的精神科医生,不仅智力极高、社会地位更是优越过人。
可以说是高智商罪犯中的典型,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类,怎么会去吃人?
系列电影中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面上的线索,便是汉尼拔的童年经历:
汉尼拔出生在立陶宛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母在二战中被炸死,汉尼拔和妹妹则被格鲁塔斯掳走。
为了对抗饥饿,格鲁塔斯将汉尼拔的妹妹杀掉分食,。
少年汉尼拔自此精神受到了重创,变得沉默寡言,并在后来将仇人杀死,于此同时,,发现自己也具有了狂热的食人倾向。
对汉尼拔食人行为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他童年受到的心理重创。
这种解释方法其实是精神分析学的路径,从弗洛伊德开始,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童年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的潜意识,而一个人的潜意识往往又会影响着他自己的人生。
这种是设定被许多影视文化作品采用,荧幕上的许多著名反派都是童年时期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
比如小丑:
但是在当代,精神分析学说已经被主流心理学界所抛弃,反而转入了哲学的后花园。
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的许多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怀疑,比如“人是过去的产物”等….
实际上,人并不一定是过去的产物,而汉尼拔,之所以吃人,也并一定是完全因为童年阴影。
汉尼拔之所以突破人类道德的禁忌,是因为他从来就不认为自己与芸芸众生同属一类。
他杀死并吃掉人类就如同人类杀死并吃掉一头猪、一只鸡一样天经地义。
汉尼拔眼中的人类
是什么造就了他对人类的极端蔑视?
是他身上的非凡理智和古典德性,他学贯古今,尤其在古典音乐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他洞察人心,似乎拥有着上帝之眸,人性的缺陷在他眼中一览无余。
在他看来,人类是残缺的、罪孽深重的。
而由于人类社会道德堕落、法律腐朽、官僚愚蠢等原因,这些罪人得不到惩罚。
甚至许多罪行在汉尼拔眼中是忍无可忍的,而大众却对其视若无睹。
比日在《红龙》开头,交响乐队的一名乐手因为在演奏中出错,影响了整场演奏的水平。
在事后的晚宴上,宾客们只是对演出抱怨了几句。
但汉尼拔却把那名滥竽充数的乐手杀死吃掉了,因为这名拙劣的乐手竟然玷污了艺术,艺术在他眼中如同圣物。
汉尼拔以自己的“食人原则”对抗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旧有秩序。
野牛比尔这样的变态狂杀了那么多人的女儿,这个社会从不在乎。
直到议员的女儿失踪了,FBI才开始慌了阵脚,而议员竟可以破坏规矩去求助罪犯!
法律在理想上不是、在实践上也不可能是公平公正的。
对于这一点,汉尼拔看得无比通透,所以他才调侃议员,轻蔑地嘲笑人类社会中的所谓“法制、规矩”。
他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裁量世人的罪恶。
,是形而下的,那么汉尼拔的恶便是本质的,是形而上的。
他的恶行来自于对人类的蔑视,而对人类的蔑视又来自于他性格中的自恋——或曰“傲慢”
傲慢,电影《七宗罪》将“傲慢”表现为“年轻女子对自己容貌的自负”,这种方式更易被观众理解,但却不是中“七宗罪”的原义。
实际上,“傲慢”是所有罪行中最深重、最不可饶恕的一项,它的意思是:
“感到自己比其他人优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存在。”
天主教会将“傲慢”至于七宗罪之首的原因,就是为了教导人们始终对上帝、对“上帝代理人—教会”存有一种谦卑的心态,防止有人僭越神权、违抗教会。
而汉尼拔,就是天生的傲慢者。
出众的智力、敏锐的观察.....使他与一切庸众有着云泥之别,这是他傲慢的资本。
他蔑视人类,反抗上帝甚至想要取而代之。
但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神却在史达林讲述“尖叫的羔羊”时落泪了,因为汉尼拔自比为“神”,虽然摈弃了世俗中的杂欲,但却依然有着悲天悯人的神性之爱。
“尖叫的羔羊”这个故事讲述的是:
史达琳小时候去牧场,听见了待宰羔羊的尖叫,她冲进去试图拯救羔羊...抱起羊羔狂奔,可它们最后还是被杀了,而那些羔羊恐怖的尖叫就成了史黛琳的一块心病。
就在史达林说着这一故事的同时,汉尼拔的眼中露出了希望之光,他在史达琳身上看到了一种人类身上罕见的神性。
所以他才会说:“谢谢你,史达林”
当史黛琳抱着无辜的羊羔在路上飞奔之时,就如同爱着他的群羊。
《》10:15 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或许食人魔就是在这一刻对人类重拾信心的。
其实不止是羊,在西方,无辜动物的受难,往往都有着重要的寓意。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就有拉斯科利尼科夫抱着受苦的马痛苦的情节:
“那匹马在旁边奔跑,他跑到前面去,看到人们怎样抽打它的眼睛,照准它的眼睛猛抽!他哭了。他的心剧烈地跳动,泪如泉涌。打马的人中有一个用鞭子碰到了他的脸,他一点儿也感觉不到,他难过极了,大声叫喊着,向那个摇着头谴责这一切的、须发苍白的老头儿跑去。一个女人拉住他的手,想要领他走开,但是他挣脱出来,又跑到马跟前去。那马已经作了最后的努力,不过又尥起蹶子来了。”
而就是这样一个悲天悯人的作家,他也同时说出过这样的话: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尼采亦有过抱着马脖哭泣的经历。
他走在都灵的大街上,看见马夫挥鞭打马,便冲过去,紧紧抱住马头,失声痛哭,一面哭一面亲吻马头,泣道:“我苦难的兄弟啊!”
电影《都灵之马》中出现过此情节
世人都以为他疯了。
与尼采一样,汉尼拔也是一个鄙视庸人的思想家,只不过电影中的汉尼拔做得更加极端。
但在与史黛琳相识过后,他渐渐放下了。
他邀请史黛琳与其一起浪迹天涯,在电影《汉尼拔》中,史黛琳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将两人铐在一起。
而汉尼拔为了脱困,自断一手后独自离去。
在原著小说中,却是另一种结局:
史黛琳则与汉尼拔远走高飞,跑到了南美。
这是一个更富有寓言意味的结尾:
邪神汉尼拔放弃了世人,不再执着于拯救和毁灭,他带着自己的神使史黛琳奔赴异域,过着双宿双栖的生活。
留下庸庸碌碌的人类,任其自生自灭。
电影册子,不一样的角度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