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右下方“杰人观察视角”关注本公号。
文/
2017年12月26日下午,中组部有关官员在四川大学宣布,谢和平院士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校长,由电子材料专家李言荣院士接任。至此,,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壮丽的15年时光,留在了川大光辉的史册,也写就了值得自豪的篇章。
“杰人观察”最早关注谢和平院士,是他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之时,因为同是湖南双峰县老乡的缘故,我认真研究过他的履历和公开的观点,认定他是一位有情怀、有理想、有作为的科学家和师者。事实上,他早年从一个农家子弟起步,一步步走向科学的顶级殿堂,完成了从民办教师向院士、,这已是值得感叹的奇迹。
记得前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我的故乡湖南双峰县的耕读文化现象,其中就特别提到双峰县有两位从民办教师进阶到院士的学者,其一是谢和平,另一位是前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谢建新院士,他于2015年当选工程院院士。这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有几个:一是做学问特别认真,二是待人接物特别平和,三是特别关心和支持家乡。从某种意义上讲,两位谢院士在为学之路上的进阶过程,正是作为一代大儒曾国藩的故乡双峰县历来崇尚耕读文化的缩影。
提到谢和平院士,不得不提及他的一段江湖传说。上世纪70年代初,谢和平还是双峰县金家乡某村的民办教师,因为在乡村的一段恋情遭到阻挠和干扰,他愤而下决心——必须通过求学改变境遇,1978年,他一举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的力学专业本科,并在该校持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并留校任教,此后,他于1998年成为矿大校长,又于2003年调任川大校长。
作为中国知名的岩土力学专家,谢和平院士获得过很多项科技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等。因为这些杰出贡献,他于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四川大学任期内,谢和平既作为一个科学家,也作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带领团队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川大梦”,为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两件事:人才培养和本科生教育。高校江湖中有一个说法是:谢和平每周5个工作日,一定有2天常常泡在教务处,因为那里决定着本科教学的关键问题。
和中国很多自然科学家担任校长时重理轻文不一样的是,谢和平虽然也是院士,但他特别重视大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甚至自己也潜心草书,从中寻找人文和科学灵感。早在2004年,谢和平就提出了川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此,他从2005年开始,他就倡导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华文化》必修课和人文教育大讲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熏陶和感悟中,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素养。
通过15年持续而稳定的努力,四川大学在谢和平团队的带领下,实现了新的跨越和飞跃。全校科研总经费从2.9亿到突破20亿;院士从5人增加到15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从4个增加到13个,SCI论文连续6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六位;在2017年"全球大学学术排名"中首次进入全球200强;正式入选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当然,在川大的15年,也是最考验谢和平应急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特殊时期。在这期间,、2010年连续两起校园凶杀案;2008年大地震考验等。所幸的是,这些当时看来惊心动魄的大事,都被稳妥处理好了。
所以,作为一个既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又要担负繁重管理工作的学者,谢和平从46岁开始,用自己年华中最壮丽的部分,向川大师生也向全社会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确是一位真心英雄。这些作为,也让他在离任之际,获得了川大学子的衷心好评,有学生在校方当天关于人事调整的新闻后面留言道:“爱国爱家爱川大,谢天谢地谢和平。”
川大学子的留言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谢和平的职业经历,可能也带着悲壮的色彩。几年前,、副部级实职的他,进入了某重要职位的考察人选范围,但终究功亏一篑,这也使得他在宦途上的理想戛然而止。
而实际上,谢和平无论是资历还是贡献,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无论是学问还是管理,无论是对教育的深刻认识还是对人文的深邃把握,如果能够主管教育,一定是中国教育的福分。当然,官场的事情永远有说不尽的复杂因素。或许正如著名哲言所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谢和平止步于官场,却获得了另外的机会。
我注意到,就在12月26日的交接大会上,谢和平院士在公开讲话中深情回顾了15年的校长任期后,引用孟浩然的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发表感慨,他说,“所有的往事都将成为过去”,今后,自己将专心教学科研、学术与书画,开启自己人生新的历程。
在“杰人观察”看来,谢院士的这段话,不仅是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坦陈,更是宦游者的无尽感慨,也是自己看尽人生之后的淡然回归。实际上,谢和平在草书方面已颇有建树和成就,他曾解释过,自己之所以与书法结缘,除了兴趣之外,主要因为他出身理工科,过去所受教育相对缺乏人文素养,过去的自己有知识、但不等于有文化,作为科学家,工作之余学书法、国画,无疑是提升自身人文气质和人文修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切入点之一。在他看来,艺术和科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带来灵感。
谢和平院士的草书作品
也许,谢院士放下宦途的一切,真正回归学者的宁静与闲适,甚至常回故乡,会获得更多灵感和机会。
——————————
如果您欣赏本文,欢迎长按下列二维码并“识别二维码”打赏,金额不限。
作者简介:,湖南省双峰县人,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方圆智库”理事长,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资深媒体人,法律文化学者,品牌策划和危机公关专家。曾入选“中国最有影响力100名意见领袖”。如果想联系作者,可以加微信"jierenguancha123",或者发邮件至“jieren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