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


DAVID-ART

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


DAVID MORE THAN ART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Woman Clothed in Sun

电影《红龙》截图


初中看《沉默的羔羊》,高中看《少年汉尼拔》,到了现在上大学才看《红龙》。电影里牙仙的纹身就是布莱克的《伟大的红龙和沐浴着阳光的女人》,宗教意义取自《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一节:

天上现出种种异象:一妇人披日踏月,头戴十二星冠,正在分娩的痛苦中呼喊;一头红色巨龙,七头戴七冠长十角,尾拖三分之一星辰,在妇人前欲吞吃那将娩出的婴孩。妇人生下一男婴,立即被提到上帝宝座那里,将来他用铁杖辖管万国。妇人按上帝指引逃到旷野,她可以在那儿生存1260天。

电影《红龙》截图


除了电影这幅,布莱克的这个红龙水彩系列还有三幅。有个小插曲,电影里画的名字弄错了。因为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在构思小说时,展馆把画的名字标错了(两幅画名字太像,工作人员也不严谨,只有哭)。之后电影改编,又是照搬原著,所以电影里追查画的时候(上面中间的截图),给出的名字其实是下面这幅的:

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Woman Clothed with the Sun

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Beast from the Sea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is 666


可能你早知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出自布莱克之手,那能想到他的绘画也是如此不落俗套吗?当发现自己喜欢已久的诗作者和新近喜欢的画作者是同一人时,就有了一种和他重逢(或是和自己重逢)的喜悦。生活就是一个圈,没有始末,不断扩大。所以围着边缘转悠,早晚都会遇到你之前留下的记号。

撒旦激起反叛天使 —《失乐园》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布莱克创造了三套不同的艺术品经典:1807年的托马斯版(亨廷顿图书馆和艺术馆),1808年的巴茨版(多人收藏),1822年的利内尔版(只存三版)。

拉斐尔警告亚当和夏娃 —《失乐园》

夏娃的创造 —《失乐园》

反叛天使的溃败 —《失乐园》

亚当和夏娃睡着了 —《失乐园》


布莱克一辈子都没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过太多有禀赋之人都是这遭遇。出现得太早,没人理解,出现得太晚,没人在意。到最后,没有恰逢其时的风光,只有后人的无限瞻仰。当时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掌门人、著名肖像画派大师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就不赏识布莱克,他认为布莱克在画中注入了太多的“主观感情和幻想的成分”。在当时这所著名的艺术学府,年轻的布莱克并没有得到(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应有的重视。

上帝宝座前的撒旦 —《约伯记》


布莱克的《约伯记》插图主要是指一系列的22雕刻版画(1826出版),它也指布莱克就同一主题所画的两个早期水彩画集(1806和1821)。

约伯和他的家庭恢复到繁荣 —《约伯记》

以利户之怒 —《约伯记》

约伯的恶梦 —《约伯记》

约伯被他的朋友们指责 —《约伯记》


现在看来,正是“主观感情和幻想的成分”成就了他的神启式画作,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有人说他是魔鬼信仰的散播者,就像伦敦夜间从墓地里走出来勾小孩魂魄的新年老人。也许他信仰的是迷雾(幻视),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借想象力促成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他启发了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和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甚至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

The Persistance of Memory

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 (Premonition of Civil War)



布莱克的“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也启发了达利,在《永恒的记忆》和《内战的预感》中,达利表达了对他的认同与赞美。我浅薄的理解是这两幅画的背景设置映照了“荒原尽头”,“触天”则是时间和死亡带来的永恒思考。

布莱克的雕刻版画

高中历史书的牛顿配图,今天查布莱克的作品意外发现的。就像前面说的,又和他(或是自己)重逢了。



布莱克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布莱克的作品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表现原文,两者都需要解释性或推测性的阅读。(觉得这跟编微信文章类似,图片在文章中,也有它的行文逻辑。文字和图片搭配,准确传递信息。)

《怜悯》


布莱克自写自画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

:“‘怜悯’像一个赤身在狂风中飘浮的婴儿,又像一个驭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怜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布莱克在画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怜悯”是女人的情感,她躺在大地荒原之上,生产出“怜悯”这个婴儿,画面上部是风神和驾驭马车的大气之神。这就是布莱克的厉害之处,他拥有超凡的想象力,并能表现在纸上。布莱克是四岁就看到了宗教景象,并且时常有特殊经历。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人们称他为不可思议、能见异象的人。(不过我在想他是不是有点臆想症之类的。。)

地狱犬 —《神曲》


从1824年至1827年,布莱克带着病痛创作着神曲,去世时留下了102版图纸,包括基本的草图和成稿水彩画。

地狱前庭和灵魂 —《神曲》

但丁暗战三个野兽 —《神曲》

但丁和维吉尔穿透森林 —《神曲》

维吉尔的使命 —《神曲》


虔诚的宗教信仰让布莱克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布莱克为《神曲》所作的这一套水彩插画原稿,共68幅。单是在1918年的古书拍卖市场,就已经卖得7665镑的惊人高价。而今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专馆,馆藏非常丰富。

William Blake


可以说宗教是布莱克创作的一个核心主题,他说:“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而他最大的天赋所在就是惊人的想象力,“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他说。早在1809年,布莱克举行个人画展,就在画展目录的前言中写道:“难道绘画仅限于单调乏味地摹写真实,仅仅表现濒死和死亡的对象,不是像诗与音乐那样有它自己的创造与梦幻?不!不是那样!绘画也像诗与音乐一样,在不朽的思想中存在与狂喜。”

文章内容来源于北京文艺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AVID MORE THAN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