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演绎经典蒙古长调《牧歌》,一同徜徉心中的草原

关注上方“箫笛逸家”

文化丨箫讯丨交流丨分享


《牧歌》是长调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主要在放牧时演唱,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歌词虽只短短四句,却形象淳朴,富有诗意,曲调和歌词紧密结合,展示了一副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画卷,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牧歌

无WiFi环境请点击此音频欣赏

选自《风华国乐》

编曲:张佳佳      洞箫:张钟中

钢琴:张佳佳      大提琴:宋昭


蒙古族歌曲《牧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长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等地区。作为“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蒙古人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长调牧歌。根据音乐风格上的不同,人们往往把蒙古族民歌划分为长调和短调(或短歌)两种风格。短调民歌大多节奏规整,乐句紧凑,结构匀称,旋律线较曲折、带有宣叙性。大家熟知的《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等都是它的典型曲目。长调风格是指那些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牧歌》是长调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它主要在放牧时歌颂,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




至于将《牧歌》从《东盟民歌选》搬上舞台,把它介绍给首都听众,则归功于中央乐团台湾籍男高音歌唱家藏玉琰先生。他堪称独具慧眼,于上个世纪50年代率先在音乐会上首唱《牧歌》,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引起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牧歌》原型是哥哥对两座大山痛哭手足的哀歌;《牧歌》是来源于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日图和灰腾》,其歌词大意为:“连绵不断在眼前,乌和日图和灰腾两座山,可怜幼稚的弟弟,谁知竟会遭磨难。”意思即一个蒙族青年,对着两座大山乌和日图和灰腾,恸哭被野火烧死了的弟弟。,它从呼盟碾转唱到赤峰。




歌词逐渐演变定型,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飘着白云”的《牧歌》了。然而《牧歌》一路走来,就能洗脱掉与生俱来的悲哀么?它身上所承载的,原来可是两座大山啊。




其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形象纯朴而富有诗意,唱词共四句,从天空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归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整曲通过对景物的白描,展示了草原的安静和优美,通过雪白的羊群暗示了安静的下面所孕育的生命力,歌唱了草原所内涵的精神。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张钟中,1989年8月28日出生于山东,青年竹笛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竹笛专业硕士研究生。




首届竹笛北京邀请赛青年专业组金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杯第二届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竹笛少年组优秀演奏奖;2012CCTV"光荣绽放"十大青年竹笛演奏家之一 。曾任华夏民族乐团竹笛声部首席、viva-girls雅乐团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知名音乐家、音乐人合作。





▲向上滑动


箫笛逸家







联系微信号

xiaodiyijia



联系电话

13552169944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